主觀福祉隨年齡、時間的變化 —「家庭動態調查」追蹤資料的剖析

幸福快樂是每個人所追求的目標,而臺灣人究竟過得快不快樂、對生活滿不滿意?不同出生世代的臺灣人,快樂感、生活滿意度隨年齡與時間的變化又是如何?我們嘗試以「家庭動態調查」資料提供一些初步觀察。

主觀福祉是心理、社會、經濟等領域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者多發現,主觀福祉和年齡間存在著U型的關係[1]。也就是說,年輕時的快樂感較高;但當進入中年階段,在既可能要照顧年長父母、年幼子女,又得要打拼事業的情形下,快樂感降低。然而,在進入初老階段時,快樂感可能再次提升。

哈佛大學教授Arthur Brooks和知名主持人Oprah Winfrey在《打造你要的人生》 [2] 一書提到,快樂的三個要素為:享受感(enjoyment)、滿足感(satisfaction)與人生目標(purpose)。這三個要素就如同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三種營養素,缺一不可。在進入老年階段後,身體機能固然可能退化,精神層面反而可能更為豁達而從心所欲。

臺灣人的快樂感隨時間的變化,是否如同國外研究的發現,呈U形的微笑曲線?這個問題很適合用「家庭動態調查」的追蹤資料來分析。如同「豬隊友或神隊友的世代變化-『家庭動態調查』追蹤資料初探」一文的說明,「家庭動態調查」於1999、2000、2003、2009、2016年,分別以臺灣1953-64、1935-54、1964-76、1977-83、1984-91年出生的人口作為主樣本,進行首波抽樣調查,並對完成首波問卷的受訪者持續進行追蹤訪問。本文使用的資料,來自前述五群主樣本2007年至2020年的追蹤問卷資料。其中,在2007年至2012年間,是採每年調查的方式進行追蹤訪問;自2012年起,則改為每兩年追訪一次。

「家庭動態調查」自2007年起,每次調查都會詢問受訪者的快樂感和生活滿意度,題目如下:

一、快樂感:整個來說,您最近這陣子的生活過得快樂嗎?(以1 代表很不快樂、7 代表很快樂,請您在1至7之間選一個最符合自己感受的數字)

二、生活滿意度:請問過去一年來,您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以1 代表很不好、7 代表很好,請您在1至7之間選一個最符合自己感受的數字)

為觀察前述五群主樣本的快樂感隨時間的變化,在此對各群主樣本每次調查回覆的快樂感數值取平均值,再繪出五群主樣本的快樂感平均值在觀察期間(2007年至2020年)的變化,如圖1所示。

自圖1可發現,前三群主樣本(1953-64、1935-54、1964-76年次)的快樂感水準在2007年至2009年間呈下降的走勢,在2009年達到谷底後,於2010年、2011年緩步回升;2012年起的快樂感,則維持在較2007年為高的水準。快樂感明顯走低的2007年至2009年,也正好是全球經濟大衰退期間。至於2009、2016年啟動首波調查的兩群主樣本(1977-83、1984-91年次),在首波調查時年方25、26歲至32歲間,享有較年長主樣本為高的快樂感水準;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快樂感有下降的趨勢。另外,自圖1可觀察到,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除最年長的主樣本群(1953-64年次)之外,其他各群主樣本的快樂感水準均呈下降的走勢。

圖1 五群主樣本的快樂感
圖1 五群主樣本的快樂感

 五群主樣本的生活滿意度隨時間的變化,則呈現於圖2。自圖2可發現,各群主樣本的生活滿意度水準隨時間的變化,大致與圖1的快樂感相似,在此即不多做說明。

圖2 五群主樣本的生活滿意度
圖2 五群主樣本的生活滿意度

為進一步觀察不同出生世代的受訪者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快樂感,我們將主樣本依出生年次細分為七組:1949年次或之前、1950-56年次、1957-63年次、1964-70年次、1971-76年次、1977-83年次,以及1984年次或之後。對這七群出生世代,將其不同年齡階段的快樂感平均值繪於圖3。自該圖觀察到,五個較年長的世代,在觀察期間的快樂感有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的趨勢。相對的,最年輕的兩個世代(1977-83年次、1984年次或之後),快樂感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

圖3 不同出生年次的樣本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快樂感
圖3 不同出生年次的樣本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快樂感

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圖4),也呈現出和快樂感相似的趨勢。在此即不再贅述。

圖4 不同出生年次的樣本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生活滿意度
圖4 不同出生年次的樣本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生活滿意度

前述分析,粗略地呈現出不同出生世代的臺灣人的快樂感、生活滿意度隨時間、年齡階段的變化,也展現出長期追蹤調查資料的特性與潛力。對於快樂感、生活滿意度與年齡的關係,歡迎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參考陶宏麟、鄭輝培兩位經濟學者於2019年發表的期刊論文[3]。該文不僅對相關文獻做了深度討論,也區分男性、女性人口,以「家庭動態調查」追蹤資料對主觀福祉與年齡的關係做了細膩的分析。

參考資料:

  1. Blanchflower, David G., and Andrew J. Oswald. 2008. “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6(8):1733–49. doi: 10.1016/j.socscimed.2008.01.030.
  2. Brooks, Arthur C., and Oprah Winfrey. 2023. Build the Life You Wan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Getting Happier. New York: Portfolio/Penguin.
  3. 陶宏麟、鄭輝培。2019。快樂在年齡上的變化:U型的爭辯與臺灣兩性的差異。人口學刊 59:35–88。

資料分析:洪琮瑋
撰文:郭俊東
編修:于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