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簡介臺灣實證調查資料庫

前言

剛結束的世界棒球經典賽除帶給棒球迷的激情之外,首次採統一規格製播以帶給全球觀眾一致的觀賽體驗是否有助於棒球運動推廣?而傳媒載體從過往的電視轉變成手機或平板、有線電視轉化成OTT串流平台,帶給閱聽大眾便利的同時,是否又會對幼兒與青少年發展及教育體制帶來新的衝擊與影響?資訊的快速傳播,帶來許多新形態文化的產生,深化大眾對次文化的理解之外,卻也形成網路肉搜、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負面影響,後續衍生的法律問題及道德規範,亦值得深入討論。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乃立基於社會大眾日常的各項經驗積累而來,為求妥善收集這些經驗資料,政府及學界依著各項政策需求及研究目的,皆致力於執行各項調查訪問及建置完善的實證資料庫,以做出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目標及研究成果。本期電子報將簡介國科會人文處長期建置的「臺灣經驗實證調查資料庫」,淺談各資料庫的建置緣起及特色,帶領讀者瞭解實證調查資料對社會科學發展及政策規劃的意義及助益。

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對於日常生活及社會環境的變化,每個人都會有探究的好奇心,放在學術領域更是如此,許多研究者基於相同或不同的想法及觀點對經驗資料進行收集與分析,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SRDA)這時就扮演著蒐集並保管社會科學資料社群智慧結晶的角色,無償提供一個平台讓研究者寄存資料並分享研究發現,同時也能讓後續有類似研究旨趣的人利用相同資料持續進行研究開展。

SRDA成立於1994年,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負責營運,長期蒐集、保管與推廣資料,並採會員制對外開放使用,以確保寄存於SRDA的資料皆能妥善管理及符合資料開放之目的。資料來源包括各大專校院、研究機構進行的學術研究調查計畫,以及政府部會應業務規劃及施政決策所需而辦理的調查統計。

SRDA開放的資料超過2千筆,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等社會科學重要領域,其中包含多項長期進行的主題型或追蹤調查,本文介紹的資料在SRDA都找得到,這些資料可作為調查方式或問卷設計之參考,或以不同的研究假設、方法進行分析,產生新的研究成果,亦可以應用於教學活動中,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統計分析與研究能力。

除提供數位課程及在YouTube平台設立SRDA頻道之外,SRDA每年也會舉辦資料使用工作坊、研習班、網路研討會,以及提供到校推廣課程服務等,以期觸及更多潛在的資料使用者,並讓資料能被廣泛運用,發揮最大價值。

跟著孩子一起長大: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其身心健康發展及福祉也攸關國家發展及社會進步的延展性。但幼兒發展究竟是「五歲抬頭,一帆風順」還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直以來都各有說法,師大張鑑如教授引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從經濟學角度的發現[1]:0至5歲的幼兒大腦最有可塑性,此時投資孩子的教育,其報酬率高達13%,並且能大幅減少未來的社會成本。不過幼兒發展並非是片面因素可以主導全局,晚婚晚育、隔代教養、多元族群文化的影響,這當中有哪些因素對嬰幼兒的成長產生變化?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建置,便是希望從旁陪伴嬰幼兒的發展過程而發現答案。

為求完整記錄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歷程及變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及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於2011年開始執行先期研究計畫,除確認資料庫的定位、研究架構及議題外,研發嬰幼兒各項評估工具及問卷內容亦為重要目標。從嬰幼兒(3月齡、36月齡)階段開始追蹤訪問,目前已持續至國小學齡兒童,自2014年至2023年為止,已完成四期調查訪問工作,是了解臺灣近代嬰幼兒發展最具影響力的資料庫之一。

唯一不變的是不斷改變: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庫

臺灣從二十世紀末以來曾發生了各式各樣的事件,像是宋七力事件顯見宗教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在經濟發展上完成十大基礎建設工程,帶動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轉型;而政治制度上歷經解嚴、萬年國會改選,最終總統直選,完成直接民主的民主化進程;教育制度上,從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持續檢討與改進,推動教育改革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廢除聯考、廣設大學等等。卻也遭遇了921大地震、SARS,乃至於近兩年來的全球新冠疫情這類天災對社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為求詳細記錄臺灣社會中各項重大事件發展及變遷的面貌,遂於1984年起,由國科會支助、中研院執行,開展了此項一年一次的全台抽樣調查計畫,目前已完成34次共70份問卷的訪問。「變遷調查」的訪問內容包括家庭、教育、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政治文化、選舉行為、傳播、文化價值、宗教等,希望收集兩個以上時間點的相同問卷資料,以五年為一個循環,來探究臺灣社會變遷的各個面向。

除了收集本土社會的長期變遷情況之外,自2002年起也加入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ISSP),每年與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同步進行調查訪問;亦於2006年以創始成員身分加入東亞社會調查(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EASS),與合作團隊進行兩年一次的共同主題調查計畫。藉由這樣跨國合作的方式,開展臺灣調查研究與國際學術社群串連的契機。

15分鐘成名的機會: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Andy Warhol在1968 年預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 分鐘。」。從前我們想知道節目的收視率,僅需要透過電視的收視率調查即能完全掌握,但在手機、平板搭配便利的行動網路之後,影音串流平台成為大眾閱聽的新寵兒,想要實際掌握大家的眼球看向何處,不再是件容易的事情。

源於「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有感於五年一次針對傳播為主體的調查,已無法掌握科技轉變所帶給人們媒體使用行為及生活中不同面向的影響。因此自2012年起,「傳播調查」開展了每年一次與傳播議題相關的全台面訪調查,以五年為一期,目前已完成第二期第五次的調查訪問。經由傳播學者對現象的觀察及文獻爬梳,「傳播調查」每年皆找出重要的系列主題進行調查訪問,包括:主題素養與傳播、網路使用行為、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風險與災害傳播、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等,是所有研究臺灣傳播現象的學者必用的資料庫。

Learn the Rules Like a Pro: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一句朗朗上口,眾人熟悉的標語,但在臺灣多元族群文化的脈絡下,真的能顧及各族群的多元權益嗎?「法實證研究」即在於探究法律與社會的關係,不同的社會環境,形成的法律制度也完全不同。日治時期、戒嚴時期、解嚴初期,直至各大社群平台、新媒體充斥日常生活,資訊爆炸的現今社會,法律與日常行為的互動關係也南轅北轍。

過往臺灣社會的法實證研究不太受關注的原因,除了受限於學術社群範圍內及法釋義學的討論之外,部分原因亦為缺乏實證研究的資源。同時也因為法實證研究仰賴經驗資料,因此建置法實證研究資料庫,為研究者提供經驗資料尤顯重要。

自2006年開展第一期建置計畫至今已逾十年,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持續與研究單位、法律實務界、多元倡議團體與個人合作,從事各項量化與質性資料的調查與收錄。目前資料庫平台中包含下列六個子資料庫: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庫、法律文件資料庫、法律影像資料庫、法律影像視聽檔案資料庫以及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影像資料庫。

建置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不僅利於保存實證資料,在學術研究方面,使法學及社會科學學者可持續研究關於法現象的不同分析模式,促進各學科領域的研究交流;實務上亦能提供立法者、民間團體、實務工作者及大眾作為諮詢與教學之用。

你今天投票了嗎?: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臺灣作為東亞地區民主化的焦點之一,選舉活動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總統與各縣市首長的民調結果也經常是政論節目的討論重點及市井小民茶餘飯後的談資之一。在臺灣特殊的政治歷史脈絡下,個人的意識形態及政黨傾向,有時也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對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有鑑於選舉及政治議題對臺灣社會的特殊性,國科會社科中心於2000年時希望促成政治學門整合與選舉、民主化有關之大型民意調查面訪計畫,以達「過程公開、成果共享」的目標,遂於同年成立「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規劃與推動委員會,徵求加掛問卷題目之申請,跨出整合民調穩健的第一步。

自2000年以來,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完成80次訪問調查,內容包含國大代表選舉、立法委員選舉、縣市長與直轄市長選舉、九合一選舉、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總統滿意度調查、公民投票網路民調等,並不定期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能提供長期、豐富的資料來源給從事臺灣選舉研究的學者們。

學術攻頂計畫:亞洲民主動態調查

作為東亞地區的中心點,臺灣具有跨國研究的地區優勢,得以匯聚東亞地區的研究經驗作為開展全球研究的跳板。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所執行的經驗性調查研究,針對東亞地區的社經結構現代化、政體轉型與民主化,以及政治代價的變遷進行跨國性的比較研究。自2001年起,歷時超過20年,完成五波、涵蓋包括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南韓、蒙古、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等亞洲14個國家的調查研究。

同時,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亦整合全球五大區域調查計畫開展全球民主動態調查:除亞洲民主動態調查外,尚有非洲民主動態調查、拉美民主動態調查、阿拉伯民主動態調查及歐亞民主動態調查,成為一涵蓋80多個國家的全球性民主化調查研究組織。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是第一個以東亞地區民主化作為焦點議題的跨國性調查研究計畫,持續累積有關政治價值變遷、民主正當性、政治參與、民主治理品質等議題之跨國經驗性資料,供國內外學者進行後續研究之用。同時促成重要專書及期刊論文發表,為臺灣社會科學界累積重要的國際學術合作經驗,期望能使臺灣成為全球知名的民主研究基地,引領開創全球民主研究前沿課題。

結語

以上介紹的各項臺灣實證資料庫,以其蒐集的實證資料,用於分析社會短、中、長期議題,得以適時詮釋臺灣社會當前面臨的現況,並提出實質建議,無論在學術研究或是政策制定上皆有重大貢獻。而隨著近年政府對於開放資料科學的重視,且資料本身具有的公共財特性,如何在兼顧隱私保護及適法性的同時,以最大限度的方式將資料開放給有需要的研究者與一般大眾,將會是一項需要持續關注發展的議題。

[1] 人文島嶼《Kids in Taiwan!臺灣幼兒發展千百問,他們用臺灣的調查資料庫來回答》,URL: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chien-ju-chang/

文:羅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