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謠言:秒懂假新聞的識別技巧
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大量來自各種管道的消息,不過,並非每則訊息都是可靠的!一不小心,假新聞和誤導性資訊就可能悄悄影響我們的判斷。無論是社交媒體上轉發的文章,或是朋友之間討論的話題,假新聞隨時都有機會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要如何能有效識別這些虛假訊息,保護自己不被誤導呢?現在,我們來揭開謠言的面紗,快速掌握幾個簡單實用的技巧,幫助你秒懂假新聞,避免掉入陷阱!

今(2024)年的中研院院區開放活動,本專題中心的「傳播數據與網絡分析實驗室」(以下簡稱CDNA)設計了識別假新聞的闖關活動!其中幾則新聞似真似假讓人難以判斷,要怎麼看出來這則是假新聞呢?
假新聞1:地震後千萬別加油!油槽沉積物攪動會讓油變毒液?
根據網傳專家指出,每次地震過後,地底深處的油槽內部會發生劇烈的沉積物攪動,這些沉積物是多年來累積的「重金屬、工業廢料」等有害物質。當油槽受到震動時,這些有害沉積物會混入汽油中,直接變成「毒液」,對汽車引擎和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專家建議,在地震後的72小時內絕對不要加油,因為此時的油品可能含有大量的「沉積毒素」。這些毒素會造成車輛引擎的異常磨損,甚至可能導致引擎突然熄火,危害行車安全。不僅如此,吸入這些含有毒素的油氣,還可能導致頭暈、噁心等身體不適,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慢性中毒。
有關單位呼籲,地震後的加油站應該暫停營業,等待油槽中的沉積物完全沉澱,確保油品的純淨,避免災害後的二次傷害。
破綻:
汽油是種從石油分餾或裂解出來的烴類混合物液體,不會有「工業廢料」之類的物質,也不會累積在油槽裡。
72小時的具體時間並無根據,且未考慮到加油站的油品過濾系統和標準作業流程。

除了從破綻判斷內文的真偽外,身為生活於地震帶上的台灣的我們,看到這樣的消息會特別敏感!各大媒體也會有大篇幅且深入的報導!不過以「根據網傳專家指出」做為開頭,如此未指明的說法似乎存在疑點。
仔細想想,如果這個報導為真,那麼地震很多的花東地區,是不是早已因為這個現象產生許多文中提到的危害或威脅?除此之外,我們也沒有在其他媒體中看到相關報導,因此可以判斷這則消息並非真實。
假新聞2:吸貓、吸狗好處多?研究指出寵物體味能防癌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隨著「吸貓」和「吸狗」的風潮在全球持續擴展,越來越多寵物主人沉迷於擁抱和嗅聞寵物的毛髮和體味。根據科學研究,這種行為不僅帶來心靈上的滿足,還可能對健康產生顯著益處,包括防癌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顯示,與寵物的接觸能促進人體釋放快樂激素如多巴胺和血清素,這些激素有助於減輕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寵物的體味中可能包含某些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能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幫助抵禦癌症等疾病。
同時,法國健康雜誌《TOPSANTE》報導了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一項有關預防疾病的研究。該研究指出,硫氫化合物能透過保護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來預防疾病,因為線粒體提供主要能量以消除炎症的血管細胞。此外,修復線粒體功能被認為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糖尿病及腦退化症等疾病的關鍵。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AP39」的新型藥物,這種藥物以硫化氫為基礎,能在細胞內緩慢釋放少量硫化氫,從而保護線粒體,維持細胞活性並延長細胞壽命。
這種有益健康的硫氫化合物,除了在石油、天然氣、火山氣體及溫泉中找到以外,竟然還可以從寵物身上散發的氣味中聞到!然而,主人仍需注意寵物的衛生,定期為其洗澡和修毛,以防止病菌滋生並引發病症。如果寵物的皮毛散發異味,可能是皮膚病的警訊。
這些研究結果為未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並強調了日常生活中與寵物的互動可能對健康的積極影響。定期檢查和維護寵物的健康,才能讓這些可愛的毛孩更健康地陪伴我們,並最大化吸貓、吸狗所帶來的益處。
破綻:
雖然說到是科學研究,卻沒有明確敘明來源。
文中提及的法國健康雜誌報導主題為新藥的開發,與寵物體味沒有連結。
從硫氫化合物的描述可以推導這個味道是硫磺或臭雞蛋味,不會是健康寵物身上散發出來的味道。

一般人都能理解寵物毛孩們為生活帶來的樂趣,吸貓或吸狗帶來的心情愉悅,相信毛孩家長們都能認同。不過仔細查看內文,看似很有一回事的長篇報導,其中卻夾雜著不相關的敘述!甚至誇張的說明寵物身上可以聞到溫泉的味道!我們都知道硫磺溫泉味與寵物體味的差別,因此可以認定此則消息為假!千萬不要因為標題的敘述可能有部份正確,而相信了整篇文章內容!
判斷消息或新聞是否為真實,可以掌握以下幾點要素:
是否能確定新聞來源?新聞來源是否為知名人士及媒體。
這則新聞和你原先的認知相較有無差距?
這則新聞是否合理?你是否真的理解這則新聞?
你是否能找到其他可信任的3或4個新聞來源也同意新聞上的資訊?
是否有專家認同或共同具名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是否有版權?
現在是充滿創意與科技的時代,許多異想天開卻完全真實的科學研究成果,讓這個世界變得有趣,但也容易有許多誇大的消息摻入其中,擾亂大家的判斷。如果未經查證就傳播出去,反而成為散播假新聞的幫兇。
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識別技巧,我們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遠離錯誤資訊。無論是查核來源、觀察文章用詞,還是對過於聳動的標題保持懷疑,就能培養出一雙看穿謠言的慧眼。在面對資訊時,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性思維與理性判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資訊繁雜的世界中做出明智的選擇,分享真實且可靠的訊息。
參考資料:
- 黃兆璽、謝宗順、翁福元、胡世澤(2021)。假新聞與媒體識讀認知理論之分析探討。台灣教育研究期刊,2(6),283-298。
- 蔡進雄(2021)。澳洲及美國面對媒體素養的挑戰如何因應。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07。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g_name=國際脈動&edm_no=207&content_no=3623
-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2月2日)。美國教師經由媒體素養課程,教育學生辨識充斥網路的假新聞。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909503
撰文:CDNA、邱亦秀
製圖:黃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