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民主化在台灣
陳昇瑋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執行長

摘要
  有人說,資料是新時代的石油;那麼,人工智慧 (AI) 就是新時代的電力,未來將不會有任何現代產業與 AI 無關。
  問題在於 AI 技術的引入會面臨兩大挑戰,挑戰一,AI 是解決特定問題的技術:同樣是深度學習模型,要解決什麼問題,能解決什麼問題,能解到什麼程度,產生多少價值,在每家公司都不一樣,多元性及客製化程度遠比導入 ERP (企業資源計畫)、 CRM (客戶關係管理) 系統高得太多。例如,同樣是 AOI (自動光學檢測) 技術,在 A 公司做來檢測電路板的瑕疵,在 B 公司檢測織物的瑕疵,在 C 公司檢測玻璃的瑕疵,以高標準來要求的話,絕對不是調整參數就好。因此,未來的五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內,很難期待會有套裝系統可以直接購入及進行簡單客製化,符合各產業、各公司、各種問題的期待。
  挑戰二,AI 並沒有辦法 plug & play (即插即用):目前的 AI 皆由機器學習模型來驅動,而機器學習必須要有大量資料來訓練。若公司內原本並沒有蒐集某個想要解決的問題的資料,或是資料蒐集時間不夠長,任你找到絕世高手或買到厲害的系統也沒有用。例如,若要進行未來半年的某產品銷量預測,通常需要該產品或同類型產品及競品在過去三年或五年以上資料,以及搭配的各式環境因素、客戶訂單資料等等。若是沒有這些資料準備好,AI 系統就是不能動,沒有油就沒有辦法發電的道理。
  幸運的是,這一波 (也是人類史上的第三波) 的 AI 浪潮伴隨著「人工智慧民主化 (AI Democratization)」的趨勢,最重要的概念是,AI 技術不應該只被某些跨國企業所壟斷,應該讓所有需要的人都有機會參與及使用。具體的作法包含各種深度學習開發工具及模型的開放源碼,以及各式最新核心技術的分享等等。
  我個人所看到的是機會,因為這個 AI 民主化趨勢,AI 技術發展在各領域所帶來的機會無窮無盡,是習慣等待國外大廠解決方案的我們應該把握的。
  當然,目前普遍遇到的挑戰是 AI 人才的缺乏,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為此而成立。希望很快地讓「找不到人才」不再成為企業發展人工智慧的障礙,同時建立「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的文化,打破被技術殖民的慣性,重建社會自信。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將以最好的師資及與產學界的密切合作,進行人工智慧技術人才的密集培訓。讓不同專業領域的學員都能如虎添翼,以人工智慧加上原本的領域知識,具備協助各企業解決問題,以及帶領人工智慧團隊的能力。他們將擔任技術種子角色,深入台灣產業的各個層面,以其本身專業及人工智慧技術協助企業解決在邁向智慧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
  我將在這場演講中,分享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來龍去脈,如何從一個稱為 Project Theta 的計畫開始,慢慢確認人才培育的需求,以及形塑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雛型。這個故事從 2017 年三月的某個早晨開始...